太原龙城中医医院科普:提到预防脂肪肝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“少吃肉”,觉得减少猪肉、牛肉等红肉摄入,就能避免脂肪在肝脏堆积。但实际上,只靠控制肉类摄入远远不够,生活中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 “隐形脂肪”,若不加以控制,对肝脏的伤害可能比肉类中的脂肪更大,很多人正是因为漏了对它的防范,才不知不觉患上脂肪肝。
这种 “隐形脂肪”,指的是添加糖转化而成的脂肪。我们日常吃的白砂糖、冰糖、红糖,以及含糖饮料、糕点、蜜饯中的果葡糖浆、麦芽糖浆等,都属于添加糖。这些添加糖进入人体后,若不能及时被消耗转化为能量,就会在肝脏中代谢为甘油三酯 —— 而甘油三酯正是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、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 “元凶” 之一。
很多人误以为 “只要不吃肥肉、少吃油炸食品,就不会摄入过多脂肪”,却没意识到添加糖带来的 “隐形脂肪” 危害。比如,每天喝一瓶含糖饮料(约 500 毫升),其中的添加糖含量可达 50 克以上,这些糖分在体内转化的甘油三酯,会不断沉积在肝细胞内;再比如,常吃的蛋糕、饼干、奶茶等零食,看似 “不油腻”,实则添加糖含量极高,长期大量食用,会让肝脏持续处于 “脂肪合成超负荷” 状态,比偶尔吃几块肉更容易引发脂肪肝。
展开剩余45%更值得注意的是,添加糖带来的 “隐形脂肪” 还会影响身体代谢。长期摄入过多添加糖,会导致胰岛素抵抗,使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,进而影响脂肪代谢效率,让肝脏更难将堆积的甘油三酯排出,形成 “脂肪越堆越多” 的恶性循环。有研究显示,长期高糖饮食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,比正常饮食人群高出 3 倍以上,可见这种 “隐形脂肪” 对肝脏的伤害不容小觑。
预防脂肪肝,不能只盯着肉类中的 “可见脂肪”,更要警惕添加糖带来的 “隐形脂肪”。日常饮食中,要学会看食品配料表:若配料表中白砂糖、果葡糖浆、麦芽糖浆等成分排在靠前位置,说明添加糖含量较高,需尽量少吃;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,用白开水、淡茶水替代;制作家庭餐食时,减少糖的用量,比如煮粥、做菜时不再额外加糖。
同时,还要注意 “隐形糖” 的其他来源,比如部分调味酱(如番茄酱、沙拉酱)、速食汤料中也含有不少添加糖,购买时需多加留意。搭配适量运动,如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能帮助消耗多余糖分和脂肪,减轻肝脏代谢负担。
总之,预防脂肪肝是 “全方位的饮食管理”,既要合理控制肉类摄入,更要警惕添加糖带来的 “隐形脂肪”。只有兼顾两者,才能更好地保护肝脏,远离脂肪肝风险。
发布于:山西省盈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